网上药店
您现在的位置: 特立尼达 >> 人口种族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边走边读抵达之谜VS奈保尔

来源:特立尼达 时间:2022/5/14
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 https://m.sojk.net/yinshijj/26700.html

硬着头皮读完的,反感和几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关。

1、腰封上写着:这是当代《瓦尔登湖》。而《瓦尔登湖》读了多次,没一次读完过,类似的《走出非洲》也是同样的结局。--不是书不好,可能是我心里还不够安静。

2、他的《米格尔街》曾一直躺在脚下的书盒子里,塑封没拆过,但奈保尔这几个字常常瞥到。这名字带给我的想象是俊秀文雅的,差不多契诃夫那个模样。然后我百科了一下,他中老年的样子委实不讨人喜。

3、又看到奈保尔的情感经历:和大学结识的妻子结婚不久,就开始嫖妓、找情人,美其名曰作家就是要体验不同生活获取灵感;与有夫之妇在一起但又不同她结婚,女的为了他三次堕胎(他医药费都不付),她出钱养着他写作还要忍受打骂,后来结识第二任妻子即刻把人家给甩了。--而这三个女人在这本《抵达之谜》跨度二、三十年的自传记述里只字未提!

百科或许只是一面之词,但还是带着点情绪翻开的,一是别人送的书,二是也想看看里面写了啥。

?

书的主体内容分两大部分:

一个是他刚满十八岁那年,从特立尼达出来,第一次去纽约,去牛津的经历。带着来自小岛的自卑和羞涩,带着他的作家梦,来到一个巨大的、陌生的世界。这与我上大学时第一次离开老家,第一次走入一个省会级的城市时感受非常地相似。我在这部分中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。

书里他真诚的记述了所有内心的感受,他说他年轻时写东西总是刻意隐藏他的自卑和害怕。--人或许都是这样,我初高中、大学的日记里写的也都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。真实切入肤体骨髓的生活(尤其是家里的事情)从来都是刻意隐藏,那些情感是那么的羞于记述。写的、记的都是自己的想象,缥缈的想法和一时的情绪。

现在又何尝不是?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赤诚坦荡地走进自己、解剖自己。

这部分勾起了自己很多的回忆。他第一次到纽约住酒店时所见所想,俨然是那个凌晨的我自己:拖着行李箱走在武昌火车站外面的街道上,很多小旅店的人用陌生的口音拉客,我不敢应答。缓慢、犹疑地走在路灯下,感受着凌晨仍然焦热的空气,打量着这座模糊不清的城市,不敢想象已距家千里。

不能走得太远,天亮还要在车站坐学校接人的大巴。想找一家网吧撑到天亮没有找到。终究跟着个看上去面善的大妈住进了一家无名的旅馆,没有脱衣服、忐忑不安地躺到天亮。

花了五十元,比网吧贵了四十多……

这部分写了奈保尔的孤独、敏感、自卑和内心的坚持,就像他出身的那座岛(英国的海外属地-特立尼达与多巴哥)。这种孤独和自卑贯穿了他的一生,我猜测这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,即使他后来成名,拿诺贝尔文学奖,他依然是一个阴郁的人,总有些害怕,也不知道怕什么。

另外一部分,主要写他在英国的一个庄园里的居住经历,记录周边几户人家的来来去去、生生死死,不惜笔墨、不厌其烦地描写周边的树林、草场、小屋和泥泞的路。一幅衰败的景象,看不到生机(二战结束后的英国或许就是这样),一如他的情绪。

这部分我很不喜欢,太啰嗦也没有逻辑,还好我年龄大了一些,有了点定力(狗头~),不然可能也是《瓦尔登湖》和《走出非洲》的结果。

他的眼睛和笔不能不说很细腻,像林间的雾,无处不及。有些感受也会触及心底,比如他说:我看到世界在流动,人的生命是一系列偶尔交织在一起的轮回。

是啊,很喜欢这句话。人与人的生命偶尔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个个结,有的结很容易解开,有的一辈子也解不开。但死亡这把剪刀最后把它们捋的熨熨贴贴,又开始下一个轮回。

--我终究还是对作者有些情绪。

抵达之谜,theenigmaofarrival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ojingmingm.com/rkzz/10263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